{{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選書企劃展

一窺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アイデア》(IDEA)前總編輯的工作秘辛

重本書店以深耕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與圍繞其周邊議題為宗旨,推出「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選書企劃展,將從1月03日至1月27日,邀請現為日本平面設計類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Graphic-Sha)編輯、亦是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アイデア》(idea magazine)前總編輯的室賀清德(Kiyonori Muroga),在書店展示其生涯中各階段的代表性作品,並邀請本人為其近年編輯的書籍撰寫花絮。除此之外本人更將親自來臺舉辦座談,讓臺灣讀者有機會一窺日本編輯如何思考與呈現與平面設計有關的議題。

 

室賀清德自千禧年以來先後擔任雜誌《アイデア》、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與網誌「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等日本關鍵平面設計單位的總編輯,以編輯、寫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實踐,在平面設計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擔任雜誌《アイデア》總編輯期間發行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期數,除了重新引介字體排印學重要的歷史脈絡,更帶動以當代社會學、人類學與哲學等跨學科為基礎的平面設計批評,開啟如地緣政治、自由市場經濟與殖民遺緒等議題的討論,以視覺文化研究的方式持續耕耘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至今。

 

雜誌編輯室賀清德首次海外個展 一覽三段重要時期與幕後花絮

 

室賀清德自1999年大學於文學院畢業後,時逢《アイデア》雜誌團隊的徵人啟事,於2003年起開始擔任總編輯,直至2018年愈二十年載、參與超過100期的編輯與企劃工作。在這段世界正因著科技革命而天變地異的期間,編輯部亦被迫面臨出版業市場一夕之間的萎縮,平面設計的工作模式也產生了根本性的顛覆,室賀以著敏銳及獨到的視角為《アイデア》另闢蹊徑,除了持續介紹不同地域的設計師與團隊外,也將焦點對向挑戰既往平面設計權威的青年次文化、不曾被關注的日本另類出版史、以及設計在社會變遷下的型態轉變等⋯⋯推出一本本宛如小論文般的重要研究。由此不難推敲出即便在離開雜誌編輯的位置後,於不管是書籍出版、還是網誌等其他平台所堅持的信念與態度,以及在國際間名聞遐邇的原因。

 

展名「編輯與實踐」便是試圖闡述室賀清德那繁複且常被忽略的技藝,在不斷反覆的「編輯」與「實踐」中,逐漸在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領域留下無法忽略的巨大影響。本次展覽將室賀清德生涯中代表性的三段時期《アイデア》、「グラフィック社」與「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等依序展示,並附上特別為本次所寫的編輯花絮,以及數項未曾公開的雜誌標誌設計過程、手稿等珍貴資料。現場除了提供中文翻譯過之出版書籍作為延伸讀物外,也預計於一月中旬邀請室賀清德來到重本書店舉辦座談親自現身分享,並於展覽結束後出版展覽專輯,以更全面的形式將豐富的內容呈現給讀者。

 

雜誌編輯的結束 書籍與網誌編輯的開始

 

雜誌《アイデア》自1953年開始發行,承接戰前廣告業界發行的雜誌《広告界》(1926-1947),以雙月刊至季刊的頻率不間斷的出版至現在。將「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Art」作為主旨,早期致力於報導世界各地的廣告藝術與平面設計,諸如美國商業標誌設計巨人Paul Rand、影響英國現代設計歷史至深的F.H.K. Henrion、與出身瑞士字體排印學系統的海報設計師Jurg Hamburger等,皆曾在《アイデア》留下身影。雜誌在中後期因著設計產業結構的變化,在越來越眾聲喧嘩且質量參差不一的出版市場中,選擇將內容更聚焦於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不輕易隨流行趨勢起舞的選題,也成功在設計界始終保持著難以取代的位子。而除了紮實的編輯內容外,也因著繁複卻又維持秩序與整潔的高難度設計,以及在紙材、用色與印刷方式等實體面下足的驚人功夫,成為在高度數位化的當下少數仍令設計師爭相收藏的紙本雜誌。

 

在離開了《アイデア》雜誌團隊的不久後,室賀清德便加入了以出版平面設計類書籍為主的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為大原大次郎、Noritake與北村みなみ等,日本當代眾多平面設計師與插畫家出版作品集。此外也企劃多本以文字、地域或字體排印學為主的書籍,如《作字百景》、《C-GRAPHIC INDEX》、《Modern typography: an essay in critical history》日文版⋯⋯等。不難看出於室賀一貫於此前在深度與廣度上的堅持,比起原為廣泛介紹案例、多圖少字或技術教學的資訊型書籍,多了許多可以說幾乎沒有圖像的純文字理論型書籍。在閱讀風氣日漸低落的時下社會中,室賀仍看似以卵擊石的堅持著他對日本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的要求與理想。

 

不同於耕耘許久的紙本媒介,室賀清德從2020年起加入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所創辦的網誌平台「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並擔任總編輯,定期向世界各地的書寫者串連與合作,以建立具深度的設計評論為宗旨定期發表文章。如與現居荷蘭的平面設計師樋口歩合作,將歐洲社群當下正在討論的議題即時同步;抑或是邀請長年旅居東京的美籍平面設計師與寫作者Ian Lynam,介紹解殖議題在不同族裔間百花齊放的實踐;更是請深耕日本設計史研究多年的永原康史供稿,在容易盲目趨向西方審美的同時,提醒我們回看自身文化裡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以比起紙媒更加游擊的形式,不斷地書寫具深度的設計評論,回應當下資訊品質越發參差的網路世界。

 

編輯過程的秘辛 展覽背後的秘話

 

在本次展覽中除了能一覽室賀生涯中重要的編輯作品外,其為每本編輯過的書籍寫下的花絮也不失為一大亮點,諸如在過程中的各種外在與心理的困難、為什麼第一本編輯的書會選擇以文字為主題、認為選定題目時最重要的一句等⋯⋯並整體性的對雜誌《アイデア》、網誌「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分享其觀點。此外也室賀更不藏私地提供多本《アイデア》的落版單,該雜誌以繁複且精美、難以拆解的印刷著稱,現場將公開其用紙、印刷顏色、分台等,以及在與藝術指導白井敬尚溝通構圖時所繪的草稿等⋯多項平面設計師不得錯過的詳細資料一五一十地還原展出。

 

重本書店因著年中企劃「Temporarily Open 暫時開放」展覽的契機,與已關閉的香港藝術設計空間openground和平面設計師毛灼然(Javin Mo)合作並企劃選書展。本次則同樣經由毛灼然引薦下促成此檔展覽,使這位在許多平面設計師心中有著獨特地位的編輯,有從幕後走到幕前的機會,更將其工作與所思所想第一次在臺灣公開展示。由於《アイデア》雜誌的過刊取得相當不易,除了毛灼然提供自藏的部分期數以外,位於公館的雜誌圖書館「薄霧書店」也借出收藏齊全、且市面難尋的珍貴期數,讓本次展覽得以以更加完整的面貌呈現。室賀清德的實踐因著多方無私的協作,期待跨越語言藩籬與臺灣的讀者產生實質性的對話,一同探索閱讀平面的可能性。

 

 

 

 

 

Kiyonori Muroga: Editing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