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薰風 Vol.09:日治建築鑑賞——公共建築篇

薰風 Vol.09:日治建築鑑賞——公共建築篇

風月襟懷
2019.01


NT$38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Quantity Product set quantity
The maximum quantity per submit is 99999
This quantity is invalid, please enter a valid quantity.
Sold Out

Not enough stock.
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

Not enough stock.
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Limit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per order.

Only {{ quantityOfStock }} item(s) left.

Please message the shop owner for order details.

Description

日本對臺灣的現代化治理改革體現於許多方面,但無論是何種機構單位,同樣都致力於投資建構文明開化象徵,這便是建造有別於前現代傳統社會樣貌的官方廳舍、樹立新時代的治理面貌。這些官方辦公建築雖然統稱「官廳」,但其實機能多元,並不僅限於一般理解的行政廳舍,且空間組成方式也非常多樣,包括技術官僚廳舍、警察署、政策金融機構、醫院、市場、學校、博物館、圖書館、郵便局、公會堂、軍營、車站、產業遺產等龐大營造計畫,共同點在於大多採用西洋歷史主義風格。這種從材料、技術等營造工法,到裝飾、美學形式皆全盤現代化的系統性建築改革,在曾經治理臺灣的其他政權中都不曾出現。

臺灣進入日本時代時,內地已歷經明治維新初期對於西洋建築的摸索與嘗試,明治政府聘請歐洲建築家開設建築院校傳授專業課程,培養出專業能力幾與歐美無異的建築技術人才,在大城小鎮打造各式各樣的文明象徵。而臺灣延續日本的現代化發展,五十年間歷經明治、大正到昭和三個時代,也留下了豐富的近代官方建築作品。

由於日本時代的建築品質良好,戰後大多延續使用,然而歷經後期需求持續增改建,許多案例的空間格局和外觀形貌都大幅改變,但基本構造系統仍存。近二十年來,因解嚴造成的社會觀念鬆綁以及距離日本時代營造的年代日久,對於文化資產的認知逐漸從原本的漢文化傳統建築擴及至日本時代的近代建築,許多被列為文化資產保存的案例,也開始進行修復恢復原貌,並進行在舊空間置入新機能的再利用工作。

本次特集邀請數位在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保存修復實務具有多年經驗與心得的專家,分享心目中值得介紹推廣的案例,透過專家之眼呈現出的日本時代公共建築,歷經時代淬鍊,散發精心修護的光芒,在臺灣的土地上持續影響後人對於歷史及空間品質的認知。也推薦讀者不妨親自走訪現場,用感官去感受這些跨越時代的不朽建築精品。

文:客座主編・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 凌宗魁

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