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攝影之聲:張照堂.歲月專號

攝影之聲:張照堂.歲月專號

Voices of Photography 影言社


NT$55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未知的想像的疑謎的盼待的歲月的張照堂,仍在路上。

自二十世紀中期踏上攝影之旅,張照堂的摸索、實驗、記錄與追尋,銘刻出綿長的台灣音像軌跡。

穿越銀鹽相紙、Betacam影帶與電影膠卷,時光繞行於無頭的身影、扭扯的臉、蒼白的手、凝聚的目光,在王船、香客、古厝、月琴的景框與聲響之間冥想迴盪,化身為創作者/觀察者/記述者/漫遊者張照堂。

1943年出生於台北板橋,張照堂從中學時期開啟他的影像探求,在1960年代嘗試推展前衛的視覺藝術表現,並於1970年代起致力於電視紀錄片攝製,拓展台灣影音報導敘事的新路;同時從事電影攝影,投入書寫、編輯、策展和教育工作,對台灣的影像文化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

2013年,我們在《攝影之聲》第十期首度製作藝術家專輯〈張照堂專號〉,探看他豐富的創作生涯;隨後於2018年出版他的第一本個人文集《文。張照堂》,集結其涵蓋攝影、音樂、戲劇等多樣的文字書寫。我們的編輯工作與生命曾有幸與他交集共享,即使歲月終歸不居,於2024年遠行⋯⋯

在這份專號中,我們重訪張照堂的作品與手記,咬嚼其耐人尋味的絮語,整理且首次公開他自少年時期以來的習作、印樣、隨筆、塗鴉及文札,聆聽他的心緒與呼喊,並輯錄由林懷民、陳懷恩、曹文傑、劉振祥、吳忠維與張世倫所撰之紀念專文,追憶他們眼中這位藝術家、朋友、導師與父親。此外,於專號隨附了一本小別冊,影像取自張照堂遺留下來、原欲出版的一系列存在某些失誤的照片選輯——他取名為「歲月NG」,在此特別濃縮為一份迷你版本——正是那些意外、失衡、錯置和缺陷,構成了存在。

「藝術,還沒有生活一半那麼有趣。」他在1977年編輯的影像日誌書《生活筆記》中引述。

「用什麼姿勢喝牛奶,用什麼力氣跌倒⋯⋯光一般行走,像影子一般躺下⋯⋯」歲月留下一張字條,「用最後的唇說一聲,我在路上,在路上,在路上⋯⋯」

了解更多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