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分類
彭展華
三聯書店
2024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在視覺影像氾濫的年代,讓我們以文字欣賞建築風景
此書為作者第二本著作。在編寫《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前,建築師彭展華(Bob PANG)一直從事建築相關的文字創作,從傳統紙媒到網媒,不限形式題材,務求令建築知識易讀不難精。
與前作不同,《建築文雜》讓讀者輕鬆閱讀建築,以日常心情理解建築。本書結集過去十年曾經在雜誌發表的36篇建築短文,是編寫《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前一點一滴的累積和基礎。文章分為五個類别:意識、眼界、藝術、社會及現場。內容以五種非關美學的角度敘述建築,令建築題材不再局限在專業範疇,而是人人可看的大眾文字。純文字的建築書在香港不常見,以文字欣賞建築,對讀者而言或許是一件「新鮮事」。
目錄
序一:紙上談建築,用文字築四方城|林曉敏
序二:關鍵還是人|呂嘉俊
序三:可以搭車睇的建築書|陳傑
序四:建築世界的引路人|樊樂怡
序五:寫建築的人|黃宇軒
序六:打開眼睛看建築/徐岱靈
自序
意識——從理論中發展空間
1. High Tech也是建築主義
2. 現代主義後的後現代建築主義
3. 壞透了的建築主義
4. 現在即未來
5. 在地主義
6. 情緒建築學
7. 個人主義的變奏
眼界——看見世界的不同
1. 東京立體波浪劇場
2. 米蘭垂直森林住宅
3. 波爾多自然風體育館
4. 巴黎鵝蛋建築保育
5. 釜山飛簷電影殿堂
6. 東京現代木建築
7. 世界白建築精選
藝術——建築作為藝術的養份
1. 磯崎新的「點,線,面」藝術
2. 沿著建築大師設計那些曲綫
3. 歐、日建築師的藝術裝置學
4. 藝術——以建築之名
社會——以設計回應時事
1. 紐約土地問題
2. 日式立體劏房
3. 印度本土意識
4. 東京幼稚園的起跑線
5. 巴塞保育必勝法
6. 非洲建築「識條鐵」
7. 領會社區的曼谷商場
8. 內地建築國情班
9. 眼高手低的中國建築
10. 名古屋的共屋主義
11. 當代咖啡建築學
12. 瑞士的自由建築
現場——走在建築前線
1. 對談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前副館長——村上博哉
2. 對談挪威Snøhetta創辦人——Kjetil Thorsen
3. 對談Serpentine Gallery總監——Julia Peyton-Jones
4. 細看初出茅廬的安藤忠雄
5. 回顧失敗的隈研吾
6. 拜訪日本唯一建築模型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