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颱風:在台灣新成形的藝術風眼中

颱風:在台灣新成形的藝術風眼中

Tofu Collective、dmp editions
2024


NT$2,00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兩冊各為168頁彩書,收入於特別訂製網印白墨的壓克力盒中。
總尺寸為220×280×4公分。

座落於被稱為「颱風廊道」的西進路徑,台灣的海岸線經常遭受猛烈的災害襲擊。儘管每次風災過後都會留下破壞的痕跡,這座島嶼總能重新調整,並以充滿活力的姿態再次復原。因為變幻莫測的風早已深植於其記憶之中。然而,對集體意識的探討仍然充滿爭議,並且不可避免地與歷史上的文化同化所造成的干擾緊密相連。隨著島嶼走向民主化和全球參與,藝術成為重構文化譜系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雙重敘事,一方面要適應外來影響的洪流,同時尋找定義台灣本質的藝術語言。

走出封閉,進入全球化藝術圈時進行全面重構,支持當代藝術新典範的結構逐漸成型。透過進步的表述和實驗性行動,他們拓展了新獲得的自由的邊界,以憤怒抵抗殘留的壓迫,並展望一個去殖民化的酷兒未來。持續推動社會邊界的自由,使台灣成為該地域領先的民主國家。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首個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即為一例。混合的身份認同是台灣的特色,但這種複雜性也讓這個未被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在與國際藝術圈產生碰撞時帶來一連串的挑戰。身份認同始終是一股吸引藝術探索的向心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轉動中,那些在風暴中被壓抑的聲音變得更加響亮。在風眼的中心,一代開創性的藝術家引領著藝術場景,映照出這個變動中島國的動態與多樣性,超越文化壁壘、開拓縫隙,並維持身份認同的持續進化。

《Typhoon: In the Eye of Taiwan’s New Artistic Whirlwinds》奠基於丹麥藝術家組合 Tofu Collective 的全面性研究和友誼建立,與台灣藝術出版社 dmp editions 及本地藝術顧問團隊共同合作,透過對新銳藝術家與重量級創作者的多元描繪,呈現出對台灣藝術圈之間流動、交錯、發散的多層次脈動的精彩捕捉。從內部與外部視角,我們穿梭於身份認同的絕對深度與多樣性,遊走於在地與全球、自然與人造、身體與心智、過去與未來的二元對立之中。《颱風》 被構思為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以雙刊同步發行,命名為「ME–WE」,旨在探討集體與個人身份認同的層次,以揭示當代台灣的複雜性和獨特聲音。「ME」聚焦根植於內省的藝術創作,這些創作由個人敘事形塑;而「WE」則放寬視角,鼓勵對集體記憶、經驗累積和社會進展等更宏大議題的反思。

Book Size: 220×280×40mm
Pages: 168+168
Printing: CMYK+Pantone Colors
Language: English

了解更多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