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攝影之聲 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Cold War Images.The American Factor

攝影之聲 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Cold War Images.The American Factor

Voices of Photography 影言社


NT$45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冷戰,一個自二戰後從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對立關係之中展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與歷史發展的關鍵詞彙。1950年代起,居於美國反共圍堵政策重要位置的台灣——麥克阿瑟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在美援的推力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與文化狀態。從意識形態到可口可樂,美國因素至今依舊牽動著東亞世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出發,循著東亞島鏈爬行,從冷戰時期的影像檔案,到後冷戰時期的當代攝影創作,對遠去卻仍鮮明的冷戰記憶進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以文化冷戰作為切點,張世倫推究東亞冷戰架構下的圖像線索,剖視美國新聞處與國府的影像敘事策略;單德興與王梅香分別從香港美國新聞處自1950年代起發行的《今日世界》與《四海》畫報,揭開冷戰年代資本主義陣營宣傳戰的紙上烽火;李威儀探查農復會於美援時期拍攝的照片檔案,尋找過往台灣攝影譜系中遺落的美援身影;仲嶺繪里奈以不同世代沖繩攝影家的在地視角,細細解讀戰後沖繩人在美軍佔領與基地環繞下,複雜糾結的認同與抵抗;朴智洙藉由多位南韓攝影家的影像,訴說朝鮮半島分斷體制在北緯38度線間的沉重拉扯;許芳慈則透過藝術家菲奧娜.阿蒙森與萬迪拉塔那的作品,揭示在美國主導的冷戰史學之外的異質論述與歷史創傷。

此外,我們更專訪曾在六○年代派駐台灣的美軍退役士官長肯特.馬修。1965年,23歲年輕的馬修搭上C-54運輸機來到台灣,在隸屬美國空軍的台北通訊站工作,同時兼任台北美軍顧問團軍官俱樂部分部的經理;退休後,他建立了網站,召集許多當年駐台的美國老兵分享在台灣的時代足印。在馬修的軍旅回顧裡,我們彷彿重返歷史現場——美國大兵、俱樂部和基地……。這不只是一個老兵的故事,更是一段屬於台灣的集體記憶。

今年初,對當代視覺文化思考有深遠影響的藝評家約翰.伯格,以高齡90歲辭世。為紀念他,我們邀請影像評論家郭力昕與張世倫在編輯室進行了一場長篇對談,深度評析伯格的觀點論述及其知識份子典型,同時由資深藝評家黃翰荻執筆,追憶伯格敏銳深刻的觀看之道,絕對適合伯格的重度讀者。此外,這期我們也開啟一個新的攝影書選書單元「Photobook Club」,每期邀請一位國際影像工作者、研究者或收藏者,為讀者挑選近來值得關注的攝影書籍,本期將由位在墨爾本的亞太攝影書庫創辦人伯克-史密斯率先為大家介紹。

本期目錄 Contents

● 在冷戰的旗幟下——「美國因素」在台灣的影像敘事(或其可能的重建)
Beneath the Flag of the Cold War: “The American Factor” in the Taiwanese Photographic Narrative (or its possibilities of reconstruction)
文|張世倫 Text by Chang Shih-Lun

● 美國即世界?—— 《今日世界》的緣起緣滅
America as the World?: The Story of World Today
文|單德興 Text by Shan Te-Hsing

● 冷戰影像.香港製造—— 從《四海》畫報看東南亞的文化冷戰
Cold War Images.Made in Hong Kong: A Look at the Cultural Cold War of Southeast Asia through the Four Seas
文|王梅香 Text by Wang Mei-Hsiang

● 被遺落的美援時代台灣造影——打開農復會的攝影檔案
Forgotten Images of Taiwan in U.S. Aid Period: Looking into the Photo Archive of JCRR
文|李威儀 Text by Lee Wei-I

● 基地來的人—— 一位前駐台美軍的六〇年代台灣記憶
A Man From the U.S. Military Base: Memories of Formosa in the Sixties
口述|肯特.馬修 Dictated by Kent Mathieu

● 美軍基地與沖繩自我認同的糾結——以三位不同世代攝影家的攝影集作為指引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U.S. Military Bases and the Okinawan Self-identity: Perspectives through the Photobooks of Three Photographers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文|仲嶺繪里奈 Text by Nakamine Erina

● 後冷戰的北緯38度線——從南韓當代攝影看朝鮮半島的分斷
The Post-Cold War 38th Parallel: A Study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rough South Korea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文|朴智洙 Text by Park Jisoo

● 無法分解的冷戰死學——菲奧娜.阿蒙森與萬迪拉塔那的紀錄性影像
The Indecomposable Death and the Cold War Historiography: Fiona Amundsen and Vandy Rattana’s Documentary Images
文|許芳慈 Text by Hsu Fang-Tze

● 雙月書記 Book Review
共同點何在?——讀《共同點:鐵幕兩邊的德國攝影文化》
Where Lies the Commonality?: Reading Common Ground: German Photographic Cultures Across The Iron Curtain
文|顧錚 Text by Gu Zheng

● 我們在此相遇⋯⋯回想John Berger 
Here Is Where We Meet……Remembering John Berger
郭力昕╳張世倫 Kuo Li-Hsin╳Chang Shih-Lun 

● 弔伯格兼及宋妲
In Memory of John Berger and Susan Sontag
文|黃翰荻 Text by Huang Han-Di

● 台灣攝影史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Taiwan|連載八
一本無名寫真帖的發現——太魯閣戰爭側記
Discovering an Untitled Shashin Cho: Sidelights of the Battle of Truku
文|蕭永盛 Text by Hsiao Yong-Seng

● 影像香港 Image Hong Kong
攝影早過香港
Photography Prior to Hong Kong
文|黎健強 Text by Edwin K. Lai

● Photobook Club
文|丹尼爾.伯克-史密斯 Text by Daniel Boetker-Smith

Bookmark

文|錢怡安 Text by Lili Chien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