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攝影之聲 Issue 25 : 監控 : 科技資本主義及其不滿 Surveillance: Technocapit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攝影之聲 Issue 25 : 監控 : 科技資本主義及其不滿 Surveillance: Technocapit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Voices of Photography 影言社


NT$45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歡迎來到2019,在本世紀將加速前往第二個十年的同時,全球正進入新型態的治理境界,一個炫麗繽紛的數位異化年代。科技資本主義鼓吹的美好網路資訊社會、數位公民幻景,現已整合為順從技術應用與網路社群企業的領導,使人在不斷製造的便利、歡愉與安全的服務口號中上癮,聽任其監控我們的一舉一動,將我們挾帶進難以辨識的、以演算法、審查與評分機制流動控管的漩渦之中,牢牢確保現實世界按照既有的政商權力體系運作。當資料從原本網路科技的副產品,變成如今科技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目的,成為「資料(影像)」而非「使用者」的我們,如何建立反支配的能力?

在本期《攝影之聲》中,陳界仁揭示當前科技-政經複合體的「全域式」操控警訊,在人類的自我意識存在危機與新種姓制度降臨之前,尋求從中突圍的思考路徑;義大利藝術家保羅.奇理歐對網路重商主義造成個人資料的濫用加以反擊,藉由遊走在法律邊際的藝術介入,提出積極干預與對抗的社會實踐;作為網路藝術的先鋒,鄭淑麗將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的「3×3×6」,延伸邊沁的環形監獄概念,以3D影像掃描、臉部辨識技術與行動應用程式裝置,駭入「數據全景敞視監控」(data panopticon)的當代牢籠,呈現跨域解放的科幻異托邦地景。同時,我們也邀請影像研究學者黃建宏與新媒體藝術家陶亞倫進行深度對談,論析監控結構、影像科技與人性欲望的糾葛關係。

此外,本期收錄多篇專文:張世倫以蘇育賢錄像作品中脫逃移工的影像所引發的監管議題、以及台灣攝影史上第一次全島大規模拍攝身分證的影像事件等,疏理攝影本身隱含的治理元素;孫松榮則從1980年代初、台灣首位銀行搶犯李師科被監視器拍下的身影,乃至高重黎與陳界仁的錄像藝術,剖析體制的視線規訓;施懿珊的網路社會生態實驗與身分發明,持續進行新一波數位統治術的思辨與未來預示;顧錚藉由冷戰時期東德秘密警察遺留的影像檔案,一探諜報監視技術的早年發展;張瑋探尋敏感反映監控體系的當代藝術,思索科技應用與控制之間的辯證啟示。

「攝影書製作現場」單元進入「編輯」階段,特別訪問日本著名攝影出版社蒼穹舍的創辦人、資深圖片編輯大田通貴,並記錄了大田的影像編輯工作實況。「影像香港」單元則論辨十九世紀初、香港第一位攝影師的攝影史推論解讀。

2019年的歷史意義,是為了進入2020政治權力佈局而存在的一年。賽博空間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權力引發的控制欲也將啟動網路科技新一波的社會效應。在這個政治人物集體網紅化、並試圖將公民鄉民化的詭譎時刻,你我將在歡樂的聲效氣氛中,準備迎接從未經歷過的處境。

本期目錄 Contents

● 星辰圖 Star Chart
陳界仁 Chen Chieh-Jen

● 初論——為質變「全域式」操控技術,而準備⋯⋯
A Preliminary Study: In Preparation for the Qualitative Change of “Pervasive” Control Technology…
文|陳界仁 Text by Chen Chieh-Jen

● 不明者 Obscurity
保羅.奇理歐 Paolo Cirio
訪談|張瑋 Interview by Chang Wei

● 3╳3╳6
鄭淑麗 Cheang Shu-Lea
訪談|李威儀 Interview by Lee Wei-i

● 論影像 On Images
監控、身分與重演——一張新聞照片的攝影史迴音
Monitoring, Identity and Reenactment – A News’ Photo’s Echoes of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文|張世倫 Text by Chang Shih-Lun

● 未來之眼?論高重黎與陳界仁錄像藝術的監控視界
Eyes into the Future? On the Monitoring Perspective of Chung-Li Kao and Chieh-Jen Chen’s Video Art
文|孫松榮 Text by Sing Song-Yong

● 監控:科技資本主義及其不滿 對談
Dialogue / Surveillance: Technocapit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黃建宏╳陶亞倫 Huang Chien-Hung vs. Tao Ya-Lun

● 人格的資本演繹——施懿珊的網路社會實驗與意識副本
Personhood Prism: Yi-Shan Shih’s Experiments in Internet Society and Conscious Copies
口述|施懿珊 Dictated by Shih Yi-Shan

● 書影論 In The Book
冷戰年代的斯塔西——東德秘密警察遺留的一份影像檔案
Stasi in the Cold War Era – An Image File Left Behind by the Secret Police of East Germany
文|顧錚 Text by Gu Zheng

● 影像監控的隱匿與窺看——作為一種揭露的當代藝術
Obscurity and Voyeurism of Image Surveillance: Contemporary Art as Exposure
文|張瑋 Text by Chang Wei

● 攝影書製作現場2 Photobook Making Case Study #2
蒼穹舍——大田通貴
Sokyu-sha_Michitaka Ota
文|羅苓寧 Text by Lo Ling-Ning

● 影像香港 Image Hong Kong
「明」與「黎」(中):一封寫給「香港最早的攝影師」的信
The Dawn of Photography in Hong Kong(Part 2): A Letter to “the First Photographer in Hong Kong”
文|黎健強 Text by Edwin K. Lai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