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分類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 Postwar Architecture Talk
・
「臺灣戰後建築在地實踐—以王秀蓮建築師為例」
9.25 ㈣ 19:00
黃則維
臺灣於日治時期引進了現代化建築技術,但建築師制度直到戰後才伴隨國民政府而來。二戰結束,太平洋戰爭使臺灣多數城市滿目瘡痍,戰後復原工程主要由臺籍營造廠承攬,甚至部分日籍專家仍被留用。因專業人力不足,制度上沿用日治時期的「建築代願人規則」,直到1948年才設立建築技師登記以填補人力缺口。
1950年代進入美援時期,UHDC等外籍技術顧問引進了先進的建築技術及都市設計專業制度。此時,臺灣建築從業人員組成非常多元,包括日治時期赴日受建築教育者、隨國府來臺的建築專業者、美援或教會背景的外籍專業者、戰後受臺灣本土建築教育並考取建築師者,以及政府建設單位中具技術背景者等,正因這樣的多元組成,形塑了臺灣戰後建築研究的豐富性。
本次講座將以王秀蓮建築師為例,她是戰後第一代在臺受完整建築教育並投入實務的建築師。
她的作品多集中於臺南市區,除了類型與數量外,其中的住宅案例更反映時代性與生活風格。1953年建築技師特考開辦,王秀蓮畢業自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系(今成大建築學系)後也在此年考取建築技師資格,並於翌年開業及加入臺灣省建築技師公會。王秀蓮對臺灣戰後建築的重要性,並不僅限於她的性別身分,更在於她的專業養成,完整映照了戰後臺灣本土建築教育與專業制度的發展歷程。
・
黃則維 / atelier WooO 屋喔工作室
屋喔工作室專注於臺灣建築價值的揭示,透過建築設計、策展、對談與書寫建構自身建築史觀。講者研究聚焦於戰後建築,曾擔任2024年臺灣文博會「亭亭靜植的建築歲月:王秀蓮建築師回顧展」策展人,並於臺南市建築師公會、高雄大學、淡江大學舉辦相關研究講座。其著作見於《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專書、《建築文化》期刊及《臺灣建築學會會刊》,共有數篇探討臺灣戰後建築之書寫。
・
* 本活動總共包含三次座談,於重本書店官方網店報名,歡迎參考以下詳細資訊:
講者 劉宛育
日期 9.21(日) 19:00
・
講者 黃則維
日期 9.25(四) 19:00
・
講者 何慧心(本書作者)
日期 9.28(日) 19:00